在“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今年频频推出碳金融,与“碳”挂钩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涌现。 9月3日,金融机构碳核算平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亮相; 7月,中国银行丽水分行发放首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 2月,四川天府新区川西林盘碳汇网上交易正式达成;去年,北京银行推出了北京首单碳配额质押贷款和首单CCER(国家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万亿元,增长27.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从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碳市场金融化是必然趋势,金融机构的参与可以帮助市场实现更好的价格发现。国际社会很早就开始探索碳市场金融化。巴克莱银行是第一家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的英国银行。 2005年1月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量已突破30亿吨;又如汇丰银行、瑞士信托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成立了2亿欧元碳排放交易基金,直接投资碳交易市场。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苏州中心主任邵显辉分析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长期跟踪的结果。交易产品包括欧盟碳排放配额(EUA)和核证减排量(CER)。现货产品发展为期货、期权等产品,带动交易量和碳价格大幅增长,提升了碳市场在实现区域碳减排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邵显辉分析了欧盟各交易所的交易参与者数据发现,在推动碳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逐渐成为碳市场的参与者之一,在支持金融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碳市场。碳市场的金融化不仅带动了大量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服务,也带动了碳资产开发管理、节能减碳技术服务、和企业碳管理平台,形成了欧盟碳服务在产业全球化中的先发优势。这方面非常值得我国碳市场政策和管理部门研究和借鉴。
目前,我国碳市场机构自试点交易市场启动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碳市场金融化的产品创新。但由于经验和市场规模的限制,效果并不显着。
邵显辉建议,推动碳市场金融化可采取三项措施:建议碳市场管理机构和参与者共同完善国家和地方碳金融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东部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开发支持西部地区碳减排的工具。碳金融产品推动西部地区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扩大,碳金融的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应着眼长远,加大碳金融参与和积极性,立足国内碳市场发展,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拓展碳金融业务,成为活性炭的主导力量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开拓市场。
叶涛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宋玉婷
校对刘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