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碳金融 万亿碳交易来袭!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万亿碳交易来袭!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标题:万亿碳交易来了!碳金融市场仍在起步阶段,需强化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

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终于上线。

业内预计,将建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交易额有望突破千亿元。随着市场的好转和覆盖范围的扩大,交易将会越来越活跃。碳排放交易金融化已成趋势,碳金融发展空间逐步打开。

碳金融一般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监管部门对碳金融的定位是在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金融创新。

一位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持续增加市场活跃度,确保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其他风险。影响”。

今年年初,央行研究局研究团队发布研究论文《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提出,适当放宽准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碳金融市场交易,创新的产品工具。

上述银行人士认为,今年央行继续就“体现碳市场金融属性”表态,并相信国家相关监管机构稍后将“推出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最大限度发挥碳价格作用。”讨论了“激励与约束效应”。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将为碳金融带来哪些机遇?金融机构作为低碳投融资领域的主要参与者,是绿色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如何提供碳交易结算、融资、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

碳金融产品决定碳交易规模

在国内碳交易开放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将加强对碳金融活动的参与,有利于打造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的碳金融市场。

“对于企业和资本市场来说,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是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给予二氧化碳一定的价格和成本,从而影响企业固定资产和碳中和的价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碳金融产品对碳交易市场影响有多大?业界共识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碳金融产品的推出直接决定了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规模。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碳排放管制的力度和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的成熟度。

据央行研究局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市场交易最早、最活跃的产品是碳期货,占全年交易量的1/3。以欧盟为例,2020年欧盟碳期货交易占碳交易总规模的93%。业内人士认为,各类碳交易工具和碳融资工具的推出也将直接提高碳交易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水平。碳金融市场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

金融机构如何参与碳金融市场?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王惠清告诉记者,以多边金融机构、国家发展机构、气候基金等为代表的公共金融机构纷纷设立碳信用基金,为政府间的碳信用交易提供便利。碳金融部门开展与碳交易业务相关的融资活动,对碳市场制度提出具体要求,并监督实施。

王惠清介绍,以银行、保险公司、私募碳基金、碳资产管理公司等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开展碳理财、绿色信贷、投资低碳企业、设立私募碳基金等方式参与碳市场。和管理碳资产。在低碳项目投融资、碳市场产品投资、碳金融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碳金融产品包括哪些内容呢?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号文指出,碳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包括碳远期、碳互换、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并将碳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金融工具纳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

碳交易和碳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布局是未来的方向。中信集团总裁奚国华建议,在碳交易和碳期货市场成熟运营后,应积极开发和引入金融衍生品工具,更好地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作用,帮助通过金融创新拓展国际市场。碳交易定价影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碳交易和碳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布局,从微观上有利于吸引全球企业和资本参与交易,巩固我国碳交易国际定价权,服务开放发展。

发达国家碳市场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交易所的作用不断增强,交易的金融工具衍生品种类日益丰富。光大“一带一路”绿色基金投资总监唐博文表示,欧盟碳期货交易规模是现货的13倍。 EU-ETS自成立以来直接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和碳互换等,我国未来也可以考虑逐步推广。

可开展碳资产质押融资等创新

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均开展了碳金融活动。

央行研究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交易量3.56亿吨,金额超过73亿元。试点地区和金融机构先后开发了碳债券、碳远期、碳期权、碳基金、跨境碳资产回购、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产品。

“金融机构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王惠清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二级市场参与碳指标交易、股权投资和碳基金等。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方式。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是碳交易市场的主体。

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更加频繁地推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承销了市场上第一只股权碳中和债券。 6月初,浦发银行推出全国首单碳排放权与国家核定自愿减排量相结合的质押融资业务。中银理财发行市场首批“碳峰”主题金融产品。

兴业银行自2006年起开展碳金融业务,在国际碳交易市场针对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出碳购销代理、碳交易保函、碳资产质押信贷等业务。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和重点排放单位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实施了碳中和债券、林业碳汇质押融资等碳中和相关产品创新。据介绍,目前碳资产定价主要参考七个试点碳市场和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确定。全国碳市场开放后,将更多参考全国统一碳市场价格。

在碳交易结算方面,王惠清认为,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不仅要提供开户、结算、托管等基础碳金融服务,还要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充当做市商,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产品定价,增强市场交易活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开具保函的方式,为跨境、跨地区碳交易提供担保和增信服务。

在融资方面,王惠清认为,金融机构应创新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大力发展碳排放权等基于环境权的融资工具。在碳交易机制下,碳资产具有明确的市场价值,可以作为质押物或抵押物,发挥担保增信功能。因此,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发创新抵质押、资产证券化、担保、再融资等融资产品,帮助履约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在资产管理方面,王惠清认为,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拓展碳托管、碳理财、碳咨询等碳资产管理服务。其中,在金融机构推动碳资产质押融资等创新方面,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短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重点排放单位盘活部分碳资产。商业银行可与各地重点排放单位合作,探索碳排放权资产质押和交易,并提供交易撮合、清算结算等服务。从长远来看,全国碳市场可能会探索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这也与欧洲等国外其他地区成熟碳市场的发展路径一致。

ESG投资也被认为是绿色发展领域的热门领域。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发行ESG相关主题产品越来越积极,产品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作为国内首家成立公司级ESG业务委员会的公募基金公司,华夏基金与其欧洲战略合作伙伴NNIP联合在欧洲发行了投资中国市场ESG的UCITS基金。该基金是全球首支投资中国股票市场的跨境责任投资产品,也是首支由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责任投资UCITS产品。据华夏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基金净值增长111.1%,超额收益达到51.44%。

强化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碳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投资者群体不发达,碳金融的发展缺乏专业的长期资金支持。

强化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也是业界共识。 “围绕碳中和目标,建立更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把碳足迹作为评价项目绿色程度、金融机构绿色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马军建议建立更大规模(每年数千亿)的再贷款机制来支持低碳项目,并将风险较低的绿色资产作为商业银行向低碳项目借款的合格抵押品。中央银行。

“建议将银行资产的碳足迹纳入MPA或绿色银行评估,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提高高碳资产的风险权重。建议外汇局和主权基金将ESG 投资。”马骏建议,金融机构要重视公司治理。完善时,董事会应有专门负责ESG的董事,董事会应设立专业的ESG委员会,公司应设立专门负责“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或ESG”的部门。

央行研究局建议,加快碳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要夯实产业基础和现货市场,还要建设和完善碳金融体系。适当放宽准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市场交易,创新产品工具。探索建立碳金融行业自律机制。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结合中国实际的ESG投资方式,并公开披露公司的责任投资政策。近期,首次发布《华夏基金责任投资政策(2021)》,披露了华夏基金的ESG信念与目标、ESG整合、ESG研究与分析、上市公司沟通、利益冲突管理等。

关注传统能源贷款违约风险

随着全球碳市场的快速发展,碳金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碳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监管问题不容忽视。传统能源相关行业的贷款违约风险也引起业界关注。

中金公司研究部《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投资》报告认为,“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使一些传统能源相关、碳排放行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如石油、煤炭、原材料加工、等,从而导致一些传统行业的贷款、股权等形式的金融资产价值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坏账、违约等金融风险。

报告称,对于中国来说,违约等金融风险问题尤为显着。我国金融机构向碳排放重的重工业行业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存量为9.54万亿元,占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的86%。当前重化工业碳中和改造压力大、技术难度大、过程持久。碳中和的附加条件可能会减少社会对这些行业产品的需求,使银行业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变得更加困难。风险大。

对于如何完善碳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沉双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鼓励数字技术与碳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投顾。在客户筛选、投资决策、交易定价、投后/贷后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等方面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持续推进“互联网+碳金融风险防控”;大力培育第三方碳核查机构,提高碳核查工作质量,为碳排放核算提供科学支撑;加强碳金融产品第三方评估认证,规范碳金融产品评估认证流程,降低碳金融产品风险。

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07-161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