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碳价翻倍交易总额近270亿元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碳价翻倍交易总额近270亿元

标题: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碳价翻倍,总成交额近270亿元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满三年。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以下简称“碳排放权”)碳配额累计交易量突破4.65亿吨,累计交易金额近269.69亿元。

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已累计运行725个交易日。东航平均收盘价63.33元/吨,最低41.46元/吨,最高103.47元/吨。最高价格高于上市当天的价格。开盘价48元/吨翻倍。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重点排放单位2257个。它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覆盖范围最大的碳市场。据测算,前两个达标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约减少350亿元。

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第二个达标周期结束,达标完成率超过99%。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5%。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包括发电行业。

碳价逐年上涨,突破百元大关

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采用“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的机制设计。政府设定一定期限内的排放总量,以碳配额的形式分配给控制单位。碳价格由碳配额的市场供求决定。

碳价格是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碳市场启动以来,碳价格逐年上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东航平均收盘价分别为46.6元/吨、58.07元/吨、64.01元/吨。截至7月16日,东航2024年平均收盘价为86.88元/吨,较去年均价同比上涨35%以上。

其中,今年4月24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大关。

作为碳市场发展的“晴雨表”,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上升。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与第一个达标周期相比,全国碳市场日交易量增长19%,第二个达标周期交易量增长89%。

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日均交易量约为10.98万吨。

碳价格主要由配额供需结构和碳市场政策预期决定。未来,更多的交易主体将进入全国碳市场,这将进一步增加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

今年2月27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并于5月1日正式实施。该政策的出台,为全国碳市场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提供了详细规定在碳排放权的分配、交易、核查、结算等方面,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框架。

碳市场扩容迫在眉睫,CCER启动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目前,生态环境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并针对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开展专项研究,碳市场扩容有望升温。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铝冶炼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铝冶炼行业》公开征求意见。 4月3日,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

铝冶炼行业和水泥行业都是碳排放量较大的重点行业。明确排放核算标准和报告要求是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前提。

今年1月22日,时隔六年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产品为CCER(国家自愿减排量)。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实现了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双轮驱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07-174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