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秀西南编辑
作者雨林之下
标题图东方IC
“现在的碳交易市场就像一个新的棋盘游戏,大家都是不懂规则的新手,先听裁判讲解清楚怎么玩,然后多参与几次,就可以了。”舒服点。”电力公司负责人,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首个完整履约周期正式结束。
上海环境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1.79亿吨,累计交易金额76.61亿元。
随着碳市场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作为调节企业碳排放的市场化手段,其规则也逐渐清晰。
碳数据是交易的基础
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是从试点逐步开始的。
2008年8月,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正式成立,我国碳市场启动。 2011年以来,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福建、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办法及配额分配方案; 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可以说,碳市场是一个完全由政策设计的机制,试图通过利润驱动企业主动减排。
因为仅从财务角度来看,一家盈利的公司很少会在其商业周期内考虑长期的气候灾难或能源战略安全,但使用新能源的成本总是高于传统化石能源。
为了大规模减排,国家必须强制企业承担能源转型的额外成本。
由此,碳交易市场诞生了。 ——家企业多余的碳排放量需要购买,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出售。谁污染谁付出代价。
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号文规定,凡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6万吨二氧化碳的企业,必须分行业、分批纳入碳市场。
经过多年试点,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企业碳排放核查(MRV)制度和“配额结算(CEA)+自愿减排(CCER)”交易制度。
其中,碳排放数据是决定企业是否纳入碳市场以及可获得配额数量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代表着资产。
但它不能像电表那样直接测量,必须通过一系列规则进行计算。正是因为其复杂性和不规范性,碳数据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成为整个碳市场的基础。
将碳视为资产
目前,碳市场的两个基本交易产品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和企业自愿核证的减排量(CCER)。前者仅对有限的排放控制企业开放,后者则对更广泛的企业、投资机构和个人开放。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向虎嗅表示,全国碳市场刚刚启动,参与企业对碳交易业务不精通,对碳市场了解不够,对内部碳管理也比较困惑。
因此,建议排污企业在获得国家配额后,首先全面控制自身排放源,通过能耗监测系统了解各个环节的具体排放情况,找出哪些地方可以减少排放,然后系统地建立建立内部碳管理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真正把碳当作一种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上有策略地低买高卖,而不仅仅是行政合规。
自愿减排的企业可以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减排项目的减排量,并在产生可观的交易利润后,继续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或者开发新项目,以增加下一年的周期。减少排放并维持利润。同时,企业还可以与排放治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绑定供需,创新交易模式。
在回答企业如何经济有效地减排的问题时,上海碳索能源服务公司告诉虎嗅,合同能源管理是过去比较流行的选择,但模式复杂、项目时间长,容易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争议,所以大家开始尝试让第三方碳管理机构拿出新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包括减排路径分析、碳中和行动计划、碳排放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
只有参与主体和规则制定者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推动碳交易走向市场化行为。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润,日常运营中的减排也将形成良性循环。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四川联合环保交易所向虎秀强调了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处于产业链前端的西南地区不少企业绿色资源丰富,水电充沛,林草茂盛。它们可以发展成减排项目,需要懂碳资产开发的人来管理。
进入中档,企业需要记账,是否含税,税率是多少,需要找懂碳会计、碳审计的人。
对于后端风险管理,需要了解碳期权、碳保险、碳基金等碳金融。一些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林业碳汇质押贷款。如果企业暂时缺乏现金,拥有碳资产但又不想出售,可以用碳汇的预期收入作为融资质押。
可见,几乎所有涉及碳市场的岗位都需要复合型专业技能,因此招人也是用人单位的难题。
市场中新兴的衍生品机会
针对碳交易市场的新兴产业机会,国际能源创新服务机构New Energy Nexus对虎秀进行了分析。核实碳资产是行业的第一步。知道了碳含量,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减少碳排放。随着钢铁、有色、化工等八个排放控制行业的扩容,以及CCER的发放和重启迫在眉睫,未来碳核查和碳管理的需求可能会激增。
特别是内蒙古全国碳市场首例造假事件被曝光后,碳核算的真实性引起高度关注。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发布通知,提出加强碳核算监督管理和信息披露,探索建立企业碳核算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碳审计,严防碳排放审计。伪造企业碳数据。
归根结底,能源密集型企业冒险、伪造碳数据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能够计算出结果。一年碳排放量近千万吨,稍微减少10%就能节省数千万元,这对企业主来说颇具诱惑力。
此外,排放因子核算标准多种多样,缺乏统一标准也是造成混乱的原因。
New Energy Nexus气候金融技术负责人表示,监管威慑会增加企业欺诈成本。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也可以从中看到很多机会。
例如,高性能硬件传感器可应用于碳检测;区块链可用于存储证书,防止篡改; SaaS大数据平台可用于连接供应链并准确统计上下游碳测量值。数据库已积累了足够的企业信息。不排除会有收视率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还可以在碳足迹的远程跟踪和前瞻性预测方面大放异彩。
然而,现阶段,该行业正处于爆发期。基础认知和专业知识比技术更重要。每个细分行业的知识图谱将通过众多专家的聚集而快速形成。大约一两年后,该技术的效率就会凸显出来。
市场上的碳服务公司大多先提供信息咨询,向客户介绍来龙去脉,打好心理教育基础,然后再部署其他后续计划。
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似乎就像一个害羞内向的豆蔻少女。过去的她缺乏表现力。如今,在双碳的鼓励下,她终于伸出脚趾去试探外面的世界,踏入了小众圈子。
这次,希望它能够真正走进大众,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化世界。
本文是新能源专题策划的“绿色金融系列”。它将继续呈现能源行业创新的现状。欢迎交流。
正在改变、想要改变世界的人就在虎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