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高调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网上交易,将为实现碳减排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碳市场,什么是碳市场中的碳交易?碳市场如何帮助减少碳排放?对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爽教授。她长期致力于研究碳排放交易前后大气能见度的变化。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网上交易启动仪式湖北分会场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长江厅举行。
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
碳市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控制碳排放总量。通俗地说,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作为商品出售和出售的。需要减排的企业将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他们成功减少排放,他们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如果排放超标,则必须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例如,假设A企业每年的碳排放配额为1万吨,由于技术改进,其碳排放量减少到8000吨,那么多余的2000吨配额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 B企业B企业碳排放配额为2万吨。因为要扩大生产,需要排放2.2万吨。然后企业B可以在碳市场上购买企业A出售的碳排放配额。
此前,我国主要依靠行政指令控制碳排放。从商业角度来看,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并不直接可见,全球变暖与其本身也没有密切关系。而且节能减排意味着额外的企业成本,很难有动力采取行动。企业应主动减少碳排放,激励措施不足。因此,节能减排见效相对较慢。
张爽介绍,早在2005年1月,欧盟就正式启动了全球首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目前覆盖欧盟各国1万多家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集体排放控制和交易系统。未来,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其碳减排总量将远远超过欧盟碳交易中心。
“将全国各地的公司纳入这个贸易体系是极其困难的。”张爽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2009年奥巴马执政时曾进行过尝试,但最终未经国会批准,只有部分州采取了区域碳交易措施。
碳排放权交易实施后大气能见度发生显着变化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实现这个目标,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是非常明智的。”张爽表示,她的研究团队对深圳、上海、北京、重庆、广东、湖北、天津七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关于交易前后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获得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试点第一阶段(2014年至2016年)期间,纳入试点对当地大气能见度影响不大。但进入第二阶段(2016年后)后,试点地区大气能见度较非试点地区明显改善。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碳排放交易试点涵盖火电厂、石化厂、钢铁厂、水泥厂四个行业。 2010年至2012年,广东省这四个行业企业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万吨以上。第二阶段试点期间,特别是进入2018年之后,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十分活跃。预计广东省大气能见度增加约4%。
“我们要看到,碳排放交易在试点地区逐渐活跃需要几年的时间。未来,如果将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培育市场, ”张爽说道。当前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但挑战巨大、道路漫长。
栏目编辑:黄海华文字编辑:石佳妮图片编辑:邵静
图片说明:2021年7月16日,杭州萧山发电工厂鸟瞰图。
本文图片来源:IC 图片来源:作者:石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