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野、记者李德尚宇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耗——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决定》 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决定》全面勾画了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的宏伟蓝图,旨在通过一系列良性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就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对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碳市场和自愿减排两大交易体系
《决定》 拟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签认证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碳市场交易体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积极推动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目前,正值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三周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已重启。两大交易市场相辅相成、相互关联。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起步,于2021年7月上线交易。目前包括2257个重点排放单位,覆盖每年约5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以上排放量,成为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今年7月,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中和达峰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成功上线完成了两个合规循环的建设和运行,有效促进了企业碳减排责任的落实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逐步实施配额有偿分配,助力实现碳峰碳中和目标。
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市场交易体系框架。
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经过3年的建设和运行,生态环境部的政策法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建成。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号(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规定。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号文件制定了登记、交易、结算三项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与《条例》一起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次体系,为市场稳定有序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应贤表示,为保障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全国碳排放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系统等信息系统。排放交易体系。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记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系统记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结算、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碳排放交易体系保证碳排放配额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集中统一交易。
在碳市场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方面,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飞7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长效机制。实行有效监管机制,优化核算和核查方式,对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实行月度存证,实行“国家、省、市”三级联合审核,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智能预警,消除数据问题隐患。创新建立合规风险动态监管机制,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完成指标缴纳。目前,企业已建立碳排放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显着提高。
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生态环境部牵头起草,联合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被认为是建设产品碳足迹的“使命宣言”和“施工图”。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规划明确,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今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预计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也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谈及碳市场未来的变化,朱国辉表示,未来扩容行业会逐渐增多。参与对象和交易对象也会增加,例如金融机构和合规投资者。交易价格将发生较大变化并呈现缓慢上涨趋势。
对于碳市场交易制度,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石一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将市场机制引入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设计中,不仅增强了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增强了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也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清晰的预期和指引。这次市场化的制度升级无疑为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之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又一政策工具。 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自愿碳市场和强制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结算和抵消机制相互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目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制度框架体系已经完善,减排项目和自愿减排量即将进入申请登记窗口期,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碳减排行动。”裴晓飞说道。
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自愿碳市场可以有效引导绿色低碳投资。目前支持可能在经济上不太可行或没有吸引力,但减排效果非常好。明显的技术和项目开发。同时,自愿碳市场参与主体广泛,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碳减排行动。同时,通过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业主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以利用经认证的自愿减排量来抵消部分碳排放,增加履行碳市场强制减排义务的灵活性。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购买经过认证的自愿减排量来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履行低碳行动承诺,履行社会责任。
伦敦大学学院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教授梁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仍需建立长期的碳价格信号来引导投融资活动,电力市场改革需进一步推进。深化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绿色可持续燃料政策。该机制尚未建立。在制度机制方面,包括碳定价等激励机制,将环境权益的外部性内部化,还需要对电力市场进行更彻底的改革,为碳市场的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奠定基础。
“我们期待扩大全国碳市场、增加配额拍卖等措施,以及出台更多支持绿色电力消费和可持续燃料应用的政策。”梁曦说。
更好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作用
《决定》 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决定》还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强对“双碳”等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5大金融文章《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绿色金融”政策。
“金融作为支持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石一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为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碳市场被认为具有巨大的金融产品想象空间。对此,王乃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金融衍生品将在市场中发挥放大器作用,能够支撑有效市场价格的形成,碳市场也不例外。例如,欧盟碳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来自于衍生品,欧盟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流动性和活跃度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因此,与相对成熟的国际碳市场相比,我国碳金融产品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王乃翔指出,试点碳市场也有相关创新和尝试,包括碳远期、碳质押、回购融资等。虽然很难断定这些创新产品已经形成规模化交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将对碳指标作为基础资产有足够的需求来开发金融产品。
“自愿碳市场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我认为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率先探索相关金融产品创新。”王乃祥表示,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金融要发挥放大器和市场作用,要不断加强信息披露,规范业务流程,消除监管盲点,降低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要更好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作用,首先要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更加系统化、配套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政策。制定法规,帮助金融机构开展绿色发展。商业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完善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和评价方法,减少“绿色洗钱”现象,提高绿色金融公信力。三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绿色项目识别和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加强信息共享,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业务的成本和难度。
曾钢表示,要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财税、货币政策支持,降低绿色金融业务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业务的积极性。还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引导,将绿色发展要求纳入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