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王晶晶
“上线交易一年来,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价格稳步上涨。”金融数据科技公司Refinitiv首席电力和碳分析师、牛津能源公司研究员秦岩表示。研究所所长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平稳运行体现了排放控制企业正在逐步适应碳定价机制,这将有助于企业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周年。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CEA)累计交易量为194,002,155吨,累计交易额为849,225,2561.58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金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金额69.36亿元。
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已累计运行242个交易日。据报CEA成交价低至42元/吨,高至61.38元/吨。截至7月15日,东航收盘价为58.24元/吨,较上线当日开盘价48元/吨上涨21.33%。
全国碳市场首个达标周期包括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每年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全球最大的涵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市场。截至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首个达标周期已顺利结束,达标完成率达99.5%。
全国碳市场建设设计参与者、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锡良表示,一年来全国碳市场的表现超出预期,基本制度已经建立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已经建立。然而,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分阶段、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工程。目前全国碳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活跃度低,有待提高
作为碳市场发展的“晴雨表”,交易量自全国碳市场运行以来备受关注。
全国碳市场随着履约周期发生显着变化。上线当日成交量突破410万吨。首日效应过后,交易热情逐渐减弱,达标期前交易量明显增加。去年11月和12月的总交易量为1.59亿吨。
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市场整体交易意愿有所下降。多个交易日挂牌协议成交量仅为10吨。 6月份,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日均交易量为13.81吨。
除了交易量不大之外,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气氛也比较“冷清”。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主要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占比超过80%,成交率不足5%。与欧盟碳市场500%的换手率相比,市场活跃度较低。
秦岩表示,碳市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无需过多担心交易量。碳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减排,交易是为了优化减排总成本。交易量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全国碳市场整体活跃程度较低与我国电力行业火电资产集中度以及能源市场发展阶段有关。
全国碳市场以强制参与为主。控排企业参与碳市场以绩效为目的,市场调节作用较弱。碳价格缺乏市场化属性可能会影响“科学”碳价格的形成。
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推动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8大行业纳入碳市场有序推进。除电力行业外,其他七个重点行业何时纳入碳市场交易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进行现货交易,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增加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还需要加大碳配额期货、期权等衍生品进入碳市场,强化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小明认为,全国碳市场应构建分级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和期货市场。分级市场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需求,还可以降低市场运行风险。
张希良表示,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第二个履约周期内实施扩大全国碳市场等措施的可能性较小。
扩大行业碳市场覆盖范围的原则是“将各个成熟行业纳入其中”。秦岩认为,电解铝、水泥行业的数据收集和基准值计算进展迅速。但工业企业碳相关数据复杂、流程复杂、计算困难。考虑到工业企业集中度较高,她建议首先包括大型企业和主要工艺流程。
碳价继续稳步上涨
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采用“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的机制设计。政府设定一定期限内的排放总量,以碳配额的形式分配给控制单位。碳价格由碳配额的市场供求决定。
碳价格是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碳市场碳价主要运行在50元/吨至60元/吨区间。秦岩预计,进入第二个履约期,全国碳市场的相关机制将更加完善,基准值将更加严格,碳价格也将稳步上涨。
秦岩表示,从理论上讲,减排成本是确定碳价的基础。欧洲和中国碳价相差十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能源市场中两国减排成本的差异。
她解释说,在欧盟碳市场上,以气电替代煤电是电力行业最直接的减排措施。因此,由天然气价格和煤炭价格决定的燃料折算价格一直是近年来欧盟碳价的基准,而中国发电以煤电为主,燃气发电所占比重很小。这就决定了我国发电行业的减排措施首先是提高煤炭燃烧质量、改造更新机组、提高能源效率。此次减排成本远低于欧盟。
路孚特碳集团预计,2022年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均价将达到65元/吨,下半年最高升至70元/吨,此后逐年上涨。同时,纳入的电力企业、工业企业将更加积极地参与碳交易,全国碳市场将更加活跃。
还需完善碳机制和碳政策
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需要明确的行业标准、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以及具有约束力的处罚机制作为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已一年多,但监管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缺陷。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4家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造假案件,包括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指导制作虚假煤样、涉嫌伪造虚假检测报告等。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碳排放量化和数据质量保证的过程包括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和验证(Verfication)三个方面,简称“MRV”。完善的MRV监管体系可以增强碳交易体系的公信力,是碳市场顺利运行的前提,也是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
“十四五”期间,碳市场建设将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纳入八大行业。随着主体更加多元化、生产流程更加复杂、过程排放更加多样化的行业进入市场,MRV体系的建设和监管将面临更多挑战。
秦岩强调,完善碳市场法律体系非常重要。我国碳市场暂行条例尚未出台,成为影响碳市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7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再次上榜。这是该条例连续第二年纳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预计将于2022年发布实施。该条例的出台,有望增强我国碳市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据了解,《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由生态环境部起草,对全国碳市场监管制度、交易规范、碳排放数据核算与核查等作出了相关规定。
影响碳市场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政策是CCER项目的重启。
CCER是指对国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查和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排放控制企业可以使用CCER来弥补配额缺口。 CCER项目于2017年暂停,CCER重启审批时间仍不清楚。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栾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