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碳排放 没想到“打嗝放屁”也能影响碳排放|科学图书馆

没想到“打嗝放屁”也能影响碳排放|科学图书馆

标题:想不到,“打嗝、放屁”还能影响碳排放|科学小馆儿

看到这张图,你觉得这是在做什么呢?是为奶牛准备热气球飞行,还是奶牛也在万圣节举办化装舞会?

当然不是!这个装置正在收集牛屁! (对,就是你想的那个屁)这个装置有一个专业的名字:“牛屁收集袋”。至于为什么要发明这个装置,今天就和庞克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牛屁?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它?

牛是草食动物。为了分解植物和高纤维饲料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营养物质,牛利用瘤胃、网胃、瓣胃、皱胃这四个胃室进行反刍并充分消化食物。反刍是牛将到达胃部的食物带回口腔进行二次咀嚼,让未完全消化的植物再次返回胃部,促进食物充分分解。

植物营养成分仍难以通过机械咀嚼被牛充分吸收。这里就需要提到我们的好朋友——微生物。牛的胃里有400多种微生物。它们大多数寄生在牛最大的胃——瘤胃中。

被微生物分解的食物,经过反刍,再次到达牛的口腔,被牛再次咀嚼,然后到达牛的网胃、瓣胃,最后到达牛的皱胃。皱胃的功能与人的胃相似。它分泌胃酸。但胃酸的酸性不是很强,只能杀死少数不耐酸的微生物。然后,食物通过消化系统并排出体外。

在这四个胃室中,瘤胃可以说是一个饲料加工厂。饲料中70%85%的可消化物质和50%的粗纤维在瘤胃中被消化。瘤胃内的饲料在细菌、产甲烷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充分分解、发酵产生气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甲烷、氢气和氮气等,这些气体不能被动物利用,会以打嗝和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甲烷和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

读完这里,聪明的读者已经明白本文开头留下的问题了吗? “牛屁收集袋”是为防止牛打嗝、放屁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而“量身定制”的装置。饲养员会在牛背上安装一个红色塑料盒,并将其连接到一根插入牛胃的管子,以收集牛打嗝和放屁时发出的气体。这个“牛袋”最多可以收集300升甲烷。研究人员可以将这种甲烷转化为汽车燃料的“天然气”,可供汽车行驶长达24小时。不过,该装置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投入使用。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又有了新的疑问。有许多反刍动物。它们都排放温室气体吗?是的,研究发现,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的屁也含有温室气体,但数量相对较少。

牛打嗝值得更多关注!

其实说起温室气体,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就排放量而言,二氧化碳确实是最常见的温室气体。虽然甲烷总量远小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但每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潜力却是二氧化碳的25倍。所谓温室效应潜力,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一般是指各种温室气体在100年内所能造成的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为基准。这主要取决于化学物质吸收红外线的能力及其在大气中的寿命。甲烷不仅吸收红外线的能力很强,而且在大气中的寿命也很长。一般可在空气中停留9-15年。

事实上,牛释放的甲烷气体90%至95%来自口腔,而另外5%至10%则以粪便和屁的形式释放。换句话说,牛打嗝比牛放屁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更大。

哪家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强?

与化石燃料排放的甲烷相比,畜牧业产生的甲烷本身就是地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牛吃的草料在瘤胃中发酵后,大约需要10-20年的时间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重新吸收,完成碳循环。此过程不会产生额外的碳排放。

燃料工业中的甲烷释放储存的碳。因此,与畜牧业相比,燃料行业的甲烷排放问题更迫切需要解决。因此,虽然我们不必谈论奶牛变色,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也不容忽视。

减碳行动就是这么做的!

研究发现,反刍动物减少甲烷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减少产甲烷菌的数量,二是竞争H2并将H2转化为其他物质,三是降低体内酶的活性。甲烷生产过程。所有三个通道都可以进行营养调节。在甲烷产生的营养调节方面,可以改变日粮类型,调整精粗粮的比例或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控制动物采食量,在饲料中添加各种饲料添加剂,或添加化学物质调节瘤胃pH等途径,减少代谢和转化途径,从而减少甲烷产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表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参与了自2005年起启动国际碳交易市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后来加入的福建省在内,8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现货交易量4.45亿吨,交易额104.31亿元。成交价格23.5元/吨。此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交易量为2.68亿吨。

此外,我国将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巩固和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加快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减少碳排放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居民生活能源还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家庭、交通、家用电器的节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

主创团队:中国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评审专家:生命领域观察家、著名生物科普作家季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08-143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