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野北京报道
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碳排放的有效控制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新机制,全面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号文(以下简称《方案》),为我国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在《方案》表示,建立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研发和应用因地制宜引进先进技术,培育新生产力。构建碳排放双重控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此次《方案》全面规划了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理解从能源消费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全面转变?双重碳排放控制政策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全面转型体现在“先立后破”。在原有能源消费双控的基础上,转变为碳排放双控。未来,我国将从国家、地方、行业层面入手。产品等方面提升绿色生产力。在构建碳排放双重控制体系的过程中,碳排放核算和监测涉及大量数据,相关监测和测量行业很可能迎来新的发展。
企业应合理规划碳排放预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监管,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为重点,逐步转向总量和强度“双控”体制。碳排放强度。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分三个阶段做出010-3万的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25年,重点是夯实基础,着力完善地方、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增强“双碳”相关计量、统计和监测能力。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十五五”时期,全国实行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双重碳排放控制体系。建立碳达峰和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估,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和碳标签认证制度,确保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阶段是碳达峰后调整优化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体系。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各地区、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碳排放控制要求,促进碳排放总量稳定和下降。
《方案》明确了“三步走”时间表,这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洪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十五五”期间,强度控制将是主要着力点,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保持固定碳排放量。在扩大生产的同时提高排放强度。碳排放达到峰值后,企业必须控制碳排放总量。 “这需要企业提前规划并尽早实施具体的碳减排措施,而不是等到最终技术不足时才实施。”
此外,“十五五”期间,将把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能源消费强度不再降低。不再用作结合指标。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张宇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企业绿色改革需要进入深水区。这些要求要求企业在“双碳”目标下进行一系列内部改革和调整,确保其经营和发展规划与国家双碳排放控制体系相一致。减碳比节能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金,难度也更大。企业应关注并适应省、市两级建立的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合理规划碳排放预算。
此次010-3万规划从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产品等方面进行统筹,明确提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健全碳排放指标体系。地方碳评估、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估、产品碳足迹等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
今年,内蒙古、山东等地出台省级转型方案,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此次《方案》正式提出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五年规划前期,将双碳排放控制指标合理分解到各省。
实现“双碳排放控制指标合理分解到各省”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外聘导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委会专家李祝文认为,需要科学决策、有效监督、评估,这可能是最难的实现“碳排放双控”的最大任务和挑战是缺乏强有力的配套措施。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未来五年规划中,各省面临的主要指标将由传统能源消费指标转向双碳控制指标。尽管如此,能源消耗问题仍然是地方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钢厂建设为例,钢铁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当地经济的GDP贡献显着。建议相关企业在开展此类高耗能项目时,积极探索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有效抵消和降低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赢。环境,满足未来碳双控目标。
碳排放监测、测量等行业或将迎来新趋势
以碳排放双控考核取代能源消费双控考核,需要实施更加全面的考核体系。《方案》 建议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定期对重点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监测和预警。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对碳排放进行监测,并建立预警系统。”吴红杰指出,从行业层面来看,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管控,建立预警体系。未来,相关制度将不断优化完善,国家将能够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行业和企业实施更有效的管控。
中国银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双碳创新中心负责人李旭然认为,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为了准确掌握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情况及其减排潜力,可以构建相关模型来分析碳排放。监控和风险分析。
未来,双轨碳排放管制将进一步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双重碳排放控制政策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张宇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方案》的发布,也将有力推动很多新技术的发展。在碳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相关监测测量技术或有机会迎来新的发展。在减碳技术方面,《方案》的实施将促进CCUS(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的发展。
《方案》 还提出完善企业节能减碳管理体系。张宇伟认为,碳交易、绿色证书、绿电交易将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绿色能源比例,减轻企业减排负担。
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系统(中国碳书房)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以来,截至2024年7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量市场总量已突破4.6亿吨。累计交易额近270亿元。整体运行平稳,有效推动发电企业绿色转型。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绿色证书发放情况。今年上半年,企业参与绿证、绿电交易热情高涨,全国交易规模持续稳步扩大。参与绿证市场交易的买家企业和个人3.9万户,同比增长4倍,绿证交易1.6亿张。同比增长6倍。
《方案》要求制定和修订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规则和标准。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将逐步纳入其中。除了重点行业,李旭然认为,非重点行业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方案》。 “特别是那些碳交易、绿电、绿证消费没有直接要求的非重点企业,也应该开始在经营管理中考虑碳排放因素,涵盖从范围一到范围三的各个方面。”
在法律法规层面,本《方案》提出完善双碳排放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有不符合碳排放双重控制要求的法规政策。加快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制度,纳入碳排放双重控制相关要求。
李祝文认为,在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方面,“加快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制度,纳入双碳排放相关要求”控制权”以及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以及企业现有的经营活动。彼此密切相关。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要积极关注甚至参与制度的修订和反馈,并在企业内部积极谋划、提前应对。
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