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国碳定价的主要机制。
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号文件显示,全国碳市场已逐步显现出促进行业减排的效果。其中,湖北碳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碳交易试点建设启动以来,湖北在制度设计、配额分配、数据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先进经验,被全国碳市场采用。
近日,《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在武汉发布。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上线交易,目前包括重点排放单位2257个,覆盖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以上,成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覆盖公司。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作为全国九个地方碳交易试点市场之一、国家碳排放权登记结算系统所在地的湖北做出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有哪些变化?
经济“新内容”高
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温室气体,被认为是遏制气候变暖的突破口。 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以联合承诺的形式提出了碳交易的概念。从此,二氧化碳有了“价值”,碳排放权成为商品,碳交易成为全球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化手段。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其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国碳登记”)负责全国碳市场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和履约等工作。
今年8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中丹灯大厦的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大厅采访。红绿K线图占据了一整面墙,展示的是湖北碳市场。引号。大屏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达标周期内,碳配额最高交易价格为每吨62.29元;第二履约周期碳配额最高交易价格为82.79元/吨;今年4月24日,碳配额交易价格突破100元/吨。
“碳配额的价格越高,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履约成本就越高。我们用市场化手段倒逼能源消费大国减排。”中碳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邓告诉记者,中碳集团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安全性、稳定性、性能领先的登记结算系统,服务全国2557家企业。累计结算规模突破55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碳市场基础数据库。
朱国辉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两个达标周期,2023年全国单位火力发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8年下降2.38%,排放强度下降8.78%,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碳减排和合规性。碳排放结果还凸显在非化石能源占比上。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17.7%,预计今年将达到20%。
作为全国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机构之一,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也公布了成绩单:截至今年7月底,湖北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4.05亿吨,超过全国40%,位居全国第一;总交易金额突破98.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总经理何长富告诉记者,湖北已基本建立了体系完善、主体清晰、交易规范、监管严格的区域性碳市场。许多企业通过这种主动减排,实现了自身利润的大幅增长。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是众多受益企业之一。在湖北碳市场交易的第一年,该公司就花费了超过3000万元购买碳配额。 “心痛”过后,他们下定决心要实现节能减排。葛洲坝水泥碳资产管理部部长夏峰表示,2014年以来,公司通过建立生产指挥中心、在线能源管理系统、回转窑协同处置生产线以及各类环保设备,大幅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永磁节能电机和风扇。消耗。
截至2023年底,公司单位熟料产品煤耗下降22.73%,电耗下降15.4%,碳排放强度下降10.14%。夏峰说,以前他们每年要花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现在,他们要花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现在他们还可以将多余的碳配额出售给其他公司。
这并不是唯一一家实现“粮食过剩”的企业。去年,华新水泥湖北省13条窑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漂浮物、污泥、危险废物等,总计约220.6万吨,净减排二氧化碳约138万吨。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也减少了填埋污染和占用土地,实现了资源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双碳”目标下,“碳捕集专家”走红。 8月19日,在武汉感微科技有限公司不透光镀膜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滤光片镀膜实验。在细分市场,其工业级高精度光学气体传感器占据全国15%的市场份额。该滤波器是工业级高精度光学气体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微科技总经理张俊龙表示,有了它,可以定点连续监测气体排放情况,利用光学手段在短时间内完成气体特征采集和定量分析,准确了解企业碳排放情况。
悄然间,对碳排放的关注不仅撬动了装备制造大市场,还催生了一批新服务、新业态。
“碳市场是如此有吸引力,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在武汉启动。” 7月21日,北京更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表示,将深度绑定武汉碳交易市场,总投资20亿元进行推广。微藻碳减排与管理项目。当日,在2024中国碳市场大会·武汉碳投资推介会上,武汉共签约涉及碳市场交易的绿色项目51个,合同总金额346亿元。
“一座建筑就是产业链,上下楼梯就是上下游。”武汉充分抓住全国唯一碳市场(中国碳板)登记结算制度落地、打造碳金融集群和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重大机遇;目前已有中碳科技、中国国家检验检疫局等58家国内外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组织入驻,形成了规模化的“双碳”生态圈。
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的碳要素、碳市场合作资源正在不断向武汉聚集。超千亿元碳产业正在加速形成,成为推动湖北新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引擎。
金融“碳含量”充足
碳市场建设离不开碳金融创新。基于二氧化碳标的,湖北尝试了碳质押贷款、碳回购等多项金融产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全国领先。
近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落地湖北首单11.8亿元与产品碳足迹和企业碳排放强度挂钩的可持续发展贷款。该笔贷款专门用于亿纬锂能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磷酸铁锂生产电池项目一期建设。 “总而言之,减少碳可以降低成本。”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志伟告诉记者,如果企业碳排放强度比上年下降幅度超过预设值(《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报告》),可以申请下调。调整贷款利率;如果生产的产品每千瓦时单位产品的碳足迹值明显低于获取的《产品碳足迹核查报告》中的预设值,则可以额外申请降低贷款利率。
亿纬锂能双碳工作部部长肖忠祥坦言,近年来,我国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增长,但好消息是,《欧盟新电池法案》电池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碳足迹正成为出口的关键指标。该绿色贷款项目将通过新建工厂、引进先进制造设备、建设世界一流智能低碳工厂等措施,应对产品出口“新场景”。目前,亿纬锂能已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未来将继续在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减碳,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虽然在湖北碳市场摸爬滚打了近10年,但“求知欲”依然非常强烈。只要市场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他们就会尝试。中国三峡集团公司近年来积极实施的水电、风电等一批绿色能源项目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其中,农业银行三峡支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利用债券等工具满足集团融资需求。
中国农业银行三峡支行投行业务中心总经理杨明华表示,近年来,他们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已成功为中国三农发行四期绿色中期票据。 Gorges Corporation,其中两个是碳中和债券。据测算,债券募集资金建设的绿色低碳项目中,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7.17万吨,替代化石能源77.19万吨标准煤,碳排放量十分可观。减少效果。
十堰市郧阳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橄榄产业资源,创新提出“预期碳汇收益权+”担保模式,构建集林业碳汇权确权、交易、偿还为一体的碳汇金融闭环。 2021年,湖北新兰源橄榄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笔固碳林业贷款共计3000万元。随后,全区共获批碳汇贷款4.3亿元。一颗小小的橄榄,变身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企业业务部负责人杨敏表示,他们持续深耕碳市场,做好碳工作,发放全国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市场,牵头与中国碳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打造农银碳素的服务、融资、投资、连锁、运营等“农银碳”产品体系,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除绿色债券、碳汇林业贷款外,我们还创新可再生能源权益证明贷款、合同能源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环境股权融资产品和低碳项目融资产品,保护绿色水域和青山有财力。
绿色能源、碳排放配额和低息贷款这三个看似无关的事物却被捆绑在一起。
5月31日,在湖北电力交易中心,随着43家湖北企业签署总计2.86亿千瓦时的绿色购电合同,湖北三大“电力-碳-金融”市场正式投入运行。 “碳配额变贷款,贷款买绿电,绿电抵消碳排放”的循环已成为常态。
湖北黄石超盈电子电路有限公司公用设备部部长刘明表示,去年他们向银行抵押了6.8万吨碳配额,并获批低息贷款2300万元,这他们曾经购买了42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可以抵消碳排放。我计划今年购买更多的绿色电力。
“三个市场在控制碳排放、促进绿色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需求,这为它们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詹志民表示,电力公司使用1兆瓦时绿色电力,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15.3公斤,按现行碳价计算,折合人民币29元。新能源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绿色电力交易获得更多的环境效益。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息的同时,也获得了优质客户。碳市场不仅获得碳配额冻结服务费,还激活了碳配额的金融属性,为扩大碳市场交易规模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金融研究部副主任邓晓表示,湖北碳市场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形成了“碳金融创新推动碳市场发展,碳市场发展推动碳金融创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湖北绿色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生活多了“绿色内容”
今年1月,我国成功启动全国自愿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优势互补、相互联动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普通人越来越接近碳中和。
对于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莹来说,碳中和只是一指之遥:去便利店自带购物袋,即可获得5克碳减排量;乘坐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用手指进入微信或支付宝“无谈江湖”小程序,这些碳减排量将立即转入您的个人碳账户。碳减排量的不断积累激发了参与低碳行动的成就感。她用这些碳减排量换取乘车券或购物券,并将碳减排量捐赠给中国碳大厦的碳中和。建筑物。
自2023年6月5日上线以来,《无谈江湖》已吸引79万人次访问,累计减少个人碳排放41吨、——吨,相当于1883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除了个人之外,中小微企业也可以从碳包容中受益。这一模式正在湖北推广,加速形成“一城一普”的低碳生活平台网络。
在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华社区,屋顶光伏、体育发电健身器材、绿色零碳回收超市等逐渐走进生活场景,带动更多居民践行生活新时尚。绿色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园区也越来越多。炎炎夏日,走进武汉光谷金融港,偌大的园区内数十栋写字楼的外墙上,没有一台电动空调。武汉中国节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帆带着记者来到光谷金融港能源站。他们看到巨大的灰色和绿色管道有序地穿过它们。内部干净明亮。原来,园区采用区域集中供冷供暖,夏季采用溴化锂蒸汽制冷+高效离心机制冷+冰蓄冷模式,冬季采用蒸汽供暖。蒸汽来自附近东湖燃机热电厂的废热。
记者注意到,这座上千平方米的能源站提供了4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但站内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怎么可以这么忙呢?原来,这些能源站共用一个“大脑”——OVU低碳云。在OVU低碳云的深蓝色大屏上,各能源站每天的总能源供应量、用户总能耗、设备系统状态等数据一目了然。中国电子节能智能控制中心主任王宜斌表示,OVU低碳云已在武汉光谷金融港、武汉光谷软件园、北辰光谷等20个园区投入使用,减少了碳排放每年约10万吨。
在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红范村,农户全部用上绿色电力,屋顶铺上光伏板,新能源汽车可在村头充电。在这里,制作了湖北首份村级碳核算报告,建成了湖北省首个村级风光储充站,成为湖北首个“零碳”村庄。
“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6%的经济增长,全国排名第22位的能源消费强度支撑着排名第7位的经济总量。”这是湖北交出的绿色发展答卷。 (经济日报记者刘杰董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