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即将扩容 思考什么、做什么

全国碳市场即将扩容 思考什么、做什么

标题: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怎么看,怎么办

2021年7月16日,全国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覆盖2162个发电重点排放单位合计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行业。

至此,全球最大的强制碳市场已在我国建立。

经过三年发展,到第二达标期,我国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覆盖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总量的40%以上排放。

图片/IC

在“双碳”战略指引下,继续扩大碳市场绿色引导价值、推动重点行业和排放大户持续减排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各界对扩大碳市场的呼声逐渐高涨。

7月21日,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武汉召开,众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全国碳市场扩容问题。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记”)总经理朱国辉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碳市场扩容和行业配额计划。随后的合规周期。碳市场扩容及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为什么要扩大产能?扩张能带来什么?如何拓展?

经过三年探索,全国碳市场具备再次扩大规模的条件。

7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飞表示,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两个达标周期并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国务院发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三项碳排放权登记、交易和结算管理规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文件,共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二是构建“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网”是指建立“全国碳市场信息网”,集中发布全国碳市场权威信息。 “两机构”是指设立全国碳排放权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对配额登记、发放、结算、交易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个平台”是指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管理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建立并稳定运行,实现全服务管理环节在线、数据全流程集中、科学化。综合决策。

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显着提升。建立规范的碳排放数据质量长效监管机制,优化核算和核查方法,对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实行月度认证,实行“国家-省-市”三级联合审核,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的智能预警技术可以消除数据问题的隐患。创新建立合规风险动态监管机制,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完成指标缴纳。目前,企业已建立碳排放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显着提高。

四是碳市场活力稳步增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4.65亿吨,交易额约270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第二合规周期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较第一合规周期分别增长19%和89%。此外,第二个合规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上升,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占交易总数的10%。 82%,比第一个性能周期提升了近50%。与此同时,整体碳价呈现稳步上涨趋势,从开盘时的48元/吨上涨至7月26日收盘价91.6元/吨,涨幅达90.8%。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进一步指出,第二达标周期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累计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较第一达标周期分别增长47.01%和125.26%;交易价格稳步上涨,较第一个合规周期各合规周期收盘价上涨46.48%;交易主体更加活跃,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增长31.79%。

碳市场规则的建立、碳减排文化的普及、碳市场运行的稳定,为碳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条件。

图片/IC

现实考量:产能扩张可带来4大好处,但面临3大困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和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现行国家“双碳”政策文件多次提到要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国际角度看,COP26批准建立全球碳市场框架规则,意味着各国就未来全球碳市场机制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必将受到全球关注。

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莉告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我们希望它能够为我们的节能减碳发挥更好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帮助实现我们的减排目标。”

周力指出,用好碳市场这一政策工具,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作用,必须及时积极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基本原则是“一个成熟,一个获准发布”。同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有四个主要好处。

首先,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不少高排放行业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将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充分释放行业内的优质产能,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二是可以更好扩大碳市场的减碳效果。在不考虑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2030年化石能源能效提升的减碳潜力仅为1.4亿吨二氧化碳,而工业节能减碳可能高达13亿吨二氧化碳。覆盖更多行业,配额总量可能从目前的45亿吨扩大到70亿至80亿吨。

三是可以有效增加碳减排成本效益,提高市场效率。包括更广泛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增加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的多样性和差异化,提高市场流动性,覆盖更多低成本的碳减排机会。

四是有利于推动和引导产业绿色低碳投融资。碳价格信号有助于推动现有公私金融资产直接或间接投资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满足企业低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提高企业低碳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低碳生产经营。

同时,周力认为,全国碳市场的拓展可能存在三大困难。

第一点是关于公平性和产业竞争力。如何确保方法在不同行业之间具有可比性或公平性?这就要求不能出现一个行业是纯粹买家,另一个行业是纯粹卖家的情况。

第二点是关于数据报告质量和管理挑战。电力市场整合后,数据质量问题出现,这也是当局最关心的问题。

第三点是企业对碳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许多企业将碳市场等同于碳税,并想知道如果将其纳入其中,是否需要支付更多成本。

因此,要扩大范围,必须考虑到关系的许多方面。有国际和国内的关系,有成本和效率的关系,有质量和难度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寻求平衡。

图片/IC

由简单到复杂,把握“双碳”节奏,推动全国低碳发展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始院长、特聘教授、国家能源环境与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忠祥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建议,扩张顺序应该是一是扩大产业,二是扩大参与者,三是逐步增加衍生品,有序推进。

张忠祥认为,应优先考虑碳排放量大、数据易于核实、碳配额易于分配的行业。同时,外部环境也是确定优先事项的考虑因素。从减少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影响的角度来看,欧盟CBAM覆盖的行业可以视为优先部门。结合这三点考虑,张忠祥指出,“十四五”期间应优先将氧化铝、水泥、钢铁纳入全国碳市场。氧化铝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5%,水泥约占10%-12%,钢铁约占13%-15%。这三个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 %,加上电力行业占比约45%,这样“十四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5%左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张忠祥表示,力争“十一五”年底前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航等8个高耗能行业。 “十五五”规划”。

此外,在如何激活碳市场方面,张忠祥强调,全国碳交易体系扩大到3-4个行业后,将考虑引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进入市场进行碳交易。交易,进而逐步增加交易种类,加快产品融合和服务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

周力表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需要考虑必要性和难度,研究行业纳入的优先顺序。预计到2030年,剩余6个高排放行业将分批纳入。她认为,行业纳入的优先顺序至少应考虑五个方面。

一是减排责任要抓大放小。

其次,相对优先纳入政府管理成本较低的行业。

第三是数据质量,它必须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验证的。

四是配额分配难度较小、基础较好的行业应相对优先纳入。

五是国际政策的影响。一些影响较大的行业应优先纳入碳市场。

图片/IC

周力表示,2013年以来,我国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六大工业行业及其旗下十多个子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开发了更好的数据库。考虑到不同行业在排放量、企业类型、数据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权重体系,综合分析行业纳入的优先顺序。从目前的分析结果来看,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大致有这样一个行业优先级。第一名是水泥,第二名是电解铝,其次是炼钢、氨合成、炼油、甲醇、乙烯、电石、铜冶炼、玻璃、造纸和钢铁加工。因此,到2030年,这些行业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批次。

白华兵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叶涛校对杨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08-174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