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范三才报道
唐丰宁摄影
纳入全国碳市场是钢铁行业碳管理的必然趋势。对于钢铁行业。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扩产迫在眉睫的紧迫形势,钢铁如何正确入局?
8月22日,以“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应对碳市场扩容”为主题的第二届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在首钢园区举行。领导和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北京碳中和协会协调组织本次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核查,北京绿色交易所进行评估并颁发碳中和证书。
为什么要推动碳市场扩容?
目前,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启动三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已重启。两大交易市场相辅相成、相互关联。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碳市场社会效益显着,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碳市场的扩大可以强化碳市场的减排作用,提高碳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行业公平性的改善。”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希亮认为,扩容是为了完善强制碳市场。降低碳效益和效率的方法之一。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宗志平分享了北京碳市场试点的运行成果。他表示,北京碳市场试点自2013年开放以来,已覆盖发电、石化、服务等8个行业近1300个单位,管理了全市约50%的碳排放。截至去年底,北京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超过1亿吨,交易额超过41亿元。 “2023年,北京碳市场网上交易平均价格将达到115元/吨,市场机制非常有效,稳步上涨的碳价格激发了碳排放大国减排的积极性。”宗志平说道。
近日,北京市还发布了《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号文,其中提到将深化北京市碳市场建设,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配额管理政策,保障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运行市场。宗志平表示,这将激励北京继续优化配额分配方式,丰富交易方式和产品,压实重点碳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创新碳普惠愿景场景,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建设更有影响力的北京碳市场。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凤刚表示,碳交易比行政命令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碳排放货币化,将企业的排放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可以直接激发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他建议积极建设和完善碳市场,强化碳配额分配方式,提高钢铁行业数据质量。绿色能源减碳核算、国内绿色证书及国际互认等问题研究。
钢铁行业如何应对?
刘凤刚认为,钢铁行业进入市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碳配额分配问题。总体而言,行业基准法更加公平,对激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效果更加明显。但难点在于如何制定更合适的基准水平。
二是钢铁行业数据质量问题。钢铁企业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规模一般都很大,各种消耗和产出物质的计量精度都比较差;准确测量各种气体和蒸汽本身就有很大的技术难度。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绿色能源碳减排的核算。直接购买的绿色电力目前无法计算碳核查时的减碳效果。同时,使用国内绿色证书的企业在国际互认方面也存在困难。 “济北国内绿证约为18元/张,国际I-REC绿证约为7.5元/张。部分产品可以使用I-REC绿证,但国内绿证尚不能使用。”用于特定目的。”他说。
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邱银富指出,为积极应对碳市场拓展,首钢集团深入践行具有首钢特色的低碳路线,建成首钢首批10个碳市场。万吨级低碳钢铁材料制造工艺,开发出全球首条二氧化碳商业应用钢铁冶炼示范线。今年我们还与全球知名冶金技术装备供应商达涅利集团合作,在唐山市迁钢钢铁基地建设近零碳排放优质钢材项目,开展低碳排放汽车华晨宝马、吉利汽车等下游客户的钢铁项目。研发应用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首钢股份还成立了碳管理组织,明确了“短期和长期过程中的极端碳减排——中期过程中的短期碳减排”的低碳技术改造方向。 “长期——长期加强前沿减碳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减碳技术应用。目前首钢高炉冶炼球团矿比例已达到50%,目标提高到80%。每吨铁CO2排放强度可降低50kg以上。
与钢铁行业一样面临扩张压力的水泥行业的应对策略也值得借鉴。金隅水泥绿色低碳推进部部长江玉生介绍了冀东水泥推进低碳转型的“五碳工程”,即源头碳控制、过程减碳、能源使用脱碳、技术减碳、和终端脱碳。尤其是在源头减碳方面,冀东水泥将优化产能结构作为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已完成23条熟料生产线产能置换公告。更换后,新生产线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处于同一水平。行业领先水平。
碳金融对于激活碳市场的作用不可忽视。张希良表示,如果中国要实现碳中和,预计2021年至2060年能源领域的投资需求为195万亿元至248万亿元,年均4.9万亿元至6.2万亿元。北京银行金融市场总监刘素琴介绍,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企业绿色贷款余额近2000亿元,增长近40%,其中2019年全年累计12亿元。向42个重点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姜宇胜表示,金隅集团作为A+H股上市公司,将于2023年为其首个CCUS项目获得1.45亿元绿色金融贷款,利率为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