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碳市场 碳市场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碳市场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标题:碳市场建设助力绿色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与2018年相比,去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8.78%。全国碳市场促进行业减排作用逐步显现,碳定价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有效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市场机制灵活适用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国碳定价的主要机制。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已顺利完成两个达标周期,目前包括重点排放单位2257个,覆盖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该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强制性和自愿性两个市场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又一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自愿碳市场可以有效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支持目前经济上不可行或没有吸引力,但减排效果非常明显的技术和项目的发展。同时,自愿碳市场参与主体广泛,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碳减排行动。

王乃祥表示,通过参与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业主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更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以利用经认证的自愿减排量来抵消其部分碳排放量,为履行碳市场强制减排义务提供灵活选择;企业和机构可以购买经过认证的自愿减排量来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我国碳市场对全球碳价格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式,体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法律框架已建立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首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法规。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贤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形成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重点排放单位、登记机构、交易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各司其职,保障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作为碳交易试点省份之一和国家碳排放权登记系统所在地,湖北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标准高、安全性、稳定性、性能领先的登记结算系统,服务全国2533家企业,累计结算规模超过530亿元。排名世界第一。

黄润秋表示,我国建设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数据质量风险进行智能预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方法,有效遏制了数据造假。此外,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的碳价格锚定各类碳金融活动的基准价格,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主体的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

发展成果逐步显现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行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交易量达4.65亿吨,累计交易额近270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夏应贤介绍,碳市场落实了企业和行业的减排责任,树立了“碳排放有成本、碳减排有效益”的低碳意识,实现了发电行业碳排放的有效控制。碳市场通过促进企业灵活减排,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碳定价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今年4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撬动更多绿色低碳投资,推动火电行业能效提升和能源结构调整。

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得到巩固和完善,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和市场初具规模。夏应贤表示,我国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年度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建立和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

我国通过加强机构管理、明确责任义务、优化技术规范、加强监督检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50多家咨询机构、450多家检验检测机构、近100家技术审查验证机构为重点排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了第三方技术服务。

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尽快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数据质量管理,逐步实行配额有偿发放,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研究探索碳金融活动的可行路径,发挥碳市场在促进碳交易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低成本温室气体减排,助力实现峰值碳中和目标。 (经济日报记者刘进董庆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08-177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