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专家说 王文:以碳资源为核心的国际博弈将逐渐兴起

王文:以碳资源为核心的国际博弈将逐渐兴起

标题:王文:以碳资源为核心的国际博弈会逐渐出现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怎样的社会制度变革? “双碳”目标下,节能环保领域将迎来哪些重大机遇?从全球角度看,日益以碳资源为中心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11月30日下午,2021年“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它将深入探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节能环保机遇,推动中国及世界领先国家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区域交流与合作。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员王文在致辞中表示,一场以碳资源为核心的国际环境博弈核心将逐步显现,“双碳”目标应放在全球视野中看待。这不仅涉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还涉及粮食安全、健康、能否引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全球治理。

今年是“碳中和元年”。今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中央各类重要政策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及。围绕“双碳”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政策文件,推动形成“1+N”政策体系。

碳中和作为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王文看来,碳中和理念对于中国低碳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具有创造性的突破。王文认为,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元年”。

“过去,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时,只有资源利用和资源减量化的概念。但现在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接受了碳中和的理念,这表明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从少用走向少用。资源环保理念升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念,这是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王文说。

在谈到中国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时,王文表示,中国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30%的说法目前仍存在争议。目前全球至少有9种针对中国碳排放的算法。他认为,中国必须争取碳中和的话语权,尤其是目前中国碳排放吨位的计算。话语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首先要学会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量。

碳排放关系国家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受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仍需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业结构创新、技术水平提升、能源结构改善。

王文表示,我们未来的工作方向之一是碳中和的全球绿色发展布局,我们要参与全球性的、有规则的游戏。 “可持续经济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成为主要能源的背后,是大国之间非常激烈的竞争,我们需要参与其中。”王文说道。

王文用四个字概括了碳中和路线图:一是“减”,就是调整产业结构,高效节能;二是“增”,即植树造林;三是“护”,就是保护生态,增加森林覆盖率。四是“封存”,工程封存: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

王文从顶层设计和局部布局的角度解读了“双碳”目标的完成。在顶层设计政策层面,他认为中央工作会议将碳中和和碳达峰列为八项重大工作会议之一,成立了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010-3号政策文件。 30000。这些措施都代表了中国当前战略在顶层设计层面完成的。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各国共识。过去造成碳排放的能源使用85%-90%依赖于地下能源,如煤炭、铁矿石等。这类地下能源将在2030年至2040年逐步转移到地面。能源转换,如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王文看来,未来中国碳中和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碳中和正在推动中国第四次产业升级革命;社会层面,要全面重构社会经济复合体系,推动我国以绿色为核心的发展;在发展层面,评价各地方综合发展实力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GDP不再单独用来评价地方发展。在金融层面将形成非常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同时,对于每一个市场主体来说,都意味着生产模式的改变,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学会在碳市场发展模式中寻找自己的机会。从民生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将带来更大的就业机会。因为低碳,淘汰高耗能企业会导致一些就业机会的丧失,但会因为低碳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数量也会减少。比过去高得多。从风险角度看,我们面临着企业风险管理,新的风险控制对象将会出现。

11月,近200个国家在为期两周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正式签署。该协议的目的是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从《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的出台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各国共识。

王文认为,当前国际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将发生新的变化,以碳资源为核心的国际环境博弈将逐步显现。因此,“双碳”目标应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这是大国之间的博弈,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还涉及粮食安全、健康、能否引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全球治理。

“‘双碳’是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人人都有责任,碳减排对当地发展影响很大。碳中和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走得更细、更高——高质量发展。”王文说。

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12-16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