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遏制全球变暖首先要减少排放,“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减排目标应运而生。
2011年,我国启动碳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省碳交易市场启动,积极推动碳减排。那么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出现有何意义呢?如果想要减少碳排放,势必会导致短期成本增加,从企业盈利角度来看动力不足。这时,“市场之手”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量化碳排放,将其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排放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最终促使企业提高生产、转型升级,对于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以来,一些地方和金融机构探索创新了多种碳金融产品。例如,河北、山东等地实施了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银行业也积极布局,推出碳中和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等碳金融产品,碳金融服务及产品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我们从北斗智库环境管家网站了解到,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项目的所有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它源自两个国际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其中,《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市场机制催生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基础资产的碳金融市场。
简单来说,碳金融分为四类:
1、解决绿色产业客户扩大产能的“投资”需求
2、帮助绿色产业客户盘活变现资产,满足“融资”需求
3.支持共建绿色产业生态“链”
4、通过高效便捷的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低碳环保的运营需求。
北斗智库环境管家网专家表示,金融活动需要交易场所,就像买卖蔬菜需要菜市场一样,与碳相关的金融交易都需要在碳市场进行。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将受到处罚。如果想避免处罚,可以去碳交易市场购买更多的碳排放指标。换句话说,当碳排放配额用不完时,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碳交易”的最终目标是用环保的力量推动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