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色碳商城 碳市场 36氪研究院| 2022年中国碳市场研究报告

36氪研究院| 2022年中国碳市场研究报告

标题: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碳市场研究报告

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气温比19世纪末上升了1.1。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干旱、粮食短缺、猛烈风暴、洪水、极地冰层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影响人类生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90%,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以上1,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补充文件《京都议定书》规定,为了实现碳排放为确定一定期限内的减排目标,各国政府应根据各自承诺的目标,按照以下比例分配本国碳排放权(指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总量:具体规则由国内相关企业制定。以碳排放权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碳市场也成为碳减排的主要工具之一。

1资料来源:联合国

一、发展阶段中国碳市场建设经历了地方试点阶段和全国运行阶段两个阶段。 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等8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我国碳市场进入试点运行阶段。从各试点情况来看,平安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试点碳市场表现良好,达标率(期末能够全额上交碳配额的企业比例控股企业总数)约为100%;价格方面,华宝证券选取某日碳价格发现,欧盟碳配额结算价格是我国的9-68倍。我国试点碳价与国际市场相比普遍较低;从碳交易量来看,广东、湖北、深圳的碳试点交易量处于前列,其中深圳最为活跃。试点阶段,中国选择了东、中、西部经济结构和燃料资源不同的少数地区作为试点。在各试点地区,碳市场逐渐成为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后续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操作经验。

全国运营阶段。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网上交易,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进入全国运行阶段。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企业均与电力行业相关,后续将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航等8个行业。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扩大了碳交易的覆盖范围。截至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平安证券数据显示,试点碳市场只能覆盖各地区20%左右。 -4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全国碳市场可以覆盖全国约40%的碳排放。

2、发展现状产业链结构:主要由碳抵消、碳排放控制和碳服务三大板块组成。碳抵消:碳抵消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来弥补或抵消其他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愿减排企业将可再生能源或节能减排项目通过政府审批、备案、核查等流程后,获得自愿减排量,然后在碳市场进行交易。自愿减排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拥有林业等生态资源的企业以及拥有减排技术的企业。目前,由于自愿减排交易量较小、个别项目缺乏标准化等问题,已暂停受理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申请。

碳排放控制:碳排放控制是指政府将排放控制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发放给电力、钢铁、化工、民航等高排放控制企业。如果企业排放量超过分配配额,可以通过碳市场购买配额;反之,如果实际排放量少于分配的配额,则可以出售多余的碳配额。

碳服务:碳服务是指围绕碳交易的第三方服务,包括为政府或企业提供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碳核查、低碳认证、碳咨询、碳交易监控、平台或软件建设等服务。其他相关服务。企业。例如,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相关产品,为项目提供融资或风险对冲机会,提高市场流动性;咨询机构为碳交易项目提供技术咨询、碳培训、碳盘查、碳资产托管、回购、质押、置换,协助合同履行等相关服务,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合同履行成本,维护和增值。碳资产的价值。

市场特征: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具有潮汐特征。全国碳交易月度交易量差距较大。合规期末交易量大幅增加,具有活跃度高、潮汐特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首个达标期内,12月份交易量最高,约为1.36亿吨(首个达标期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这反映出大部分企业对市场还不熟悉,还没有形成常规的交易思路。他们的交易策略相对被动,只有在临近履约期时才会购买配额。此外,根据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经验,碳金融衍生品可以增加日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帮助企业管理碳资产风险暴露。但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单一,只有现货交易,风险管理工具也缺乏。

三、发展展望碳抵消机制有望重启,需求量较大。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排放行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碳交易市场将不断扩大。一方面,国联证券数据显示,自愿减排价格指数比全国碳排放配额价格指数平均低10%,企业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低的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抵消申请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偿还碳排放配额;另一方面,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累计公布CCER核准项目2871个。核定的自愿减排量不足以满足扩大的CCER需求,市场将供不应求。加之国家政策推动,碳抵消机制有望重启,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拥有林业等生态资源的企业、拥有减排技术的企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多方协同监管将共同推动碳市场向规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碳市场存在碳排放数据造假等现象。直接检测碳排放的成本很高。企业大多通过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等方式计算碳排放量,这使得人们伪造数据成为可能。针对碳市场可能出现的混乱情况,政府机构、第三方组织和企业自身将共同建立透明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健康运行,维护市场信用信心。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或引入税务等其他部门联合监管,建立多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交易所等第三方组织应加强监督作用。企业应设立独立的部门进行自律,提高碳市场交易监管水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36氪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36氪研究院

36氪研究院定期根据行业发展、资本热度、政策导向等输出高质量研究报告,帮助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快速了解行业动态、抓住发展机遇、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院致力于为全国各级政府、企业、VC/PE机构、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提供专业的定制化咨询服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魅色碳商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semall.com/article-12-1754.html
返回顶部